第734章 序幕一_挽明
笔趣阁 > 挽明 > 第734章 序幕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34章 序幕一

  就在希福感觉谈判难以为继的时候,从沈阳发来的一份命令让他大吃一惊。他不由对着前来送信的使者,黄台吉身边的侍卫索尼问道:“汗王许我便宜行事,难道真的打算向明人让步了吗?”

  索尼看了看左右,确定房间内并无其他人之后,方才压低声音向着希福说道:“自从岳托贝勒去世之后,沈阳的形势就有了些变化。现在外头都在传说,岳托贝勒是吃了宫内给的药才故去的,汗王虽然公开辟谣,但是人心依然不怎么稳当。

  而且去年沈阳纸币大幅度贬值时辽东蒙古各部还没有反应过来,他们手中握有的大清元纸币数量可真是不少。开春之后,这些部族拿着大清元过来采购物资,才发觉自己手里的钱变得不经花了,他们觉得自己是上当受骗了,因此先是闹了户部,最后闹到了汗王面前,想要按照过去的价格购买各种物资。

  这些蒙古鞑子根本不管大清元值不值钱,他们只管这是他们部族卖出的牛、马、皮革和药材的凭证。因此要求汗王要么给他们相等价值的物资,要么就把他们卖出的牛、马、皮革和药材等货物还给他们。

  有些不知死活的鞑子还公然声称,如果汗王不解决这件事,他们宁可带着部族去投大明,也绝不和欺骗蒙古人的人结盟。虽然汗王下令处置了几个口不择言的鞑子,但是总不好把这些蒙古鞑子都赶出沈阳去,要不然岂不便宜了明人。

  可是想要安抚这些鞑子,就得拿出物资来。现在沈阳城内的物资连我们这些满人都不够分,如何还能满足这些蒙古鞑子?若是过去,这时候自当聚兵南下劫掠,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明人的防线坚固的很,一时半会哪里打的穿,到时反倒是白白赔上了各旗旗丁的性命。

  因此在这样的局势下,恢复和明人的贸易,就成了沈阳城内大多数人的看法。您知道,自从去年切断了同明国的贸易之后,各旗砍下的树木和积攒的各种山货、皮革等物件已经堆满了仓库。

  还有我们种植的这许多大豆,如果不卖给明人,只能拿来喂马和牛,这玩意除了明人有这许多油坊能够加工,我们自己根本加工不完。这东西储存不好就只能丢地里当肥料,那岂不是太过浪费了。

  马上春播又要开始了,大家都焦急的很,要是今年继续和明国断绝贸易往来,就的缩减种植大豆的田地,可要是恢复了贸易,就等于是错过了今年的交易。因此人人都在催促着,想要你这边早点达成协议,不要影响了国内的播种期。

  面对如此大的呼声,汗王自然也不能继续视而不见,作出一定的让步也就顺理成章了。汗王只是让我告诉你,即便退让了这一步,先恢复经济上的往来,也绝不能同意让明人派出什么官员来指导我国进行经济体制的变革…”

  对于希福提出的条件,汪春云并没有放在心里。在他看来,既然对方已经让步,同意先经济后政治,那么这场谈判就已经开始有利于大明了。

  他思考了片刻之后,便对着希福说道:“既然贵国汗王有着这些顾虑,那么我也是可以代表大明退后一步的。”

  希福顿时大喜的追问道:“那么贵使是同意了,不再坚持派出官员指导我国在经济体制上的变革了?”

  汪春云点了点头,却又摇了摇头,这让希福有些回不过神来了,正待他想要追问是什么意思时,汪春云突然开口说道:“我国可以不派官员指导贵国在经济体制上的变革,但是贵国要拿什么来保证,不会发生去年这样的金融危机?

  要知道,因为贵国的这场危机,我国手中持的大量大清元纸币,现在价值还不抵面额的十分之一。如果要保持过去的贸易方式的话,除非贵国能够按照这些大清元的面额结清了旧账再说。

  而且,我大明同贵国开展贸易以来,一直都是非常遵守协议的,但是贵国却似乎并非如此。在毫无道理的状况下抓捕了我国商人,扣押了他们的货物。经过了这样的事件之后,贵国总应该拿出一些保证来,否则我国商人还怎么敢继续同你们做生意…”

  希福虽然学识丰富,在政治谈判中常常能够引经据典,利用形势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。但是在经济谈判上,他却总是有着一种无力感。他同汪春云这等从小和数字打交道的商人谈论经济,基本就是汪春云说,他听而已。

  一个缺乏了自己主见的谈判使者,最终自然就只能跟着对方的思路走下去了。在一番争论之后,希福最终还是同意了汪春云的建议,由北京和沈阳各自出人组建一个部门,专门负责协商双方的贸易争议问题。

  同时这个部门还将管理大明对于沈阳的援助资金,以帮助沈阳的经济恢复稳定。在汪春云的建议下,沈阳将会发行新大清元来取代旧的大清元,新大清元将会在北京制作印刷,待到沈阳的经济恢复稳定之后,新大清元的制作印刷将会交还给沈阳。

  而希福也赞成了,恢复大明元在沈阳市场上的流通,并同意大明商人可以对沈阳的实业注资,以尽快恢复沈阳各手工工坊的生产能力。于是在四月中旬,暂停了一年多的明清贸易终于再次开通了。

  于此同时,从长江到黄河地域的大旱情终于开始明朗了起来。今年的旱情显然比预测的范围还要广阔了不少,环太湖地区的三吴之地也陷入了春旱无雨的境地,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。

  河南府伊水边上的一处村子边上,四十出头庄户蔡水头正愁眉不展的在自家麦田内巡视着。虽然紧邻伊水,但是从去年到今年一整年的多晴少雨,使得原本碧波荡漾的伊水也干涸了下去。

  宽阔的河道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淤泥地,只有少数地方还存着一点水,看起来这就不像是条河,而是大大小小的池塘组成的沼泽地。因为没有水分的滋润,蔡水头的麦子都是焦黄焦黄的,连叶子都卷曲成了针状。

  蔡水头随手揪过了一把麦穗,放在手中轻轻一搓,果壳里什么都没有。他心中想着,要是再不下雨的话,恐怕今年夏收连种子都收不回来了。

  他抬头向着天上望去,发觉除了令人眩晕的阳光之外,看不到一片云彩。蔡水头蹲了下去,看着眼前的麦子,感觉嘴里直发苦。就眼下这个状况,恐怕只能把这几亩土地都卖了,然后一家大小出门逃荒去了。

  但这大荒之年里,田地又能卖出什么价钱呢?能不能供他们一家七、八口人走到有活路的地方去?他甚至都不知该往什么地方跑才有活路。要么去西面的伏牛山,要么北上过黄河去山西,再远他可就没概念了。

  蔡水头此时倒是羡慕起东面临近洛阳的村子来了,据说靠近洛阳边上的村子,因为官府安置了能烧煤抽水的机器,从地下抽水出来浇灌附近的田地,因此洛阳边上这一圈村子倒是躲过了今年的大旱。

  但是那种机器极为贵重,烧的煤又多,不是官府或是有大片土地的大老爷是用不起的,他们这些贫苦小民也只能羡慕羡慕而已。

  蔡水头再次抬头看了看天空,心里还是期盼着要是能够下上一场大雨就好了,只要下上一场大雨,他的麦子就有救了,家里也就有了活路。

 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,突然听到身后有村民叫着他的名字道:“蔡勇他爹你快回去看看吧?有官家上你家了,莫不是出了什么事了?”

  蔡水头回头看着对方楞了片刻,接着便霍然起身向着村子跑去,因为跑的急,一路上还掉了好几次鞋子,让他不得不停下来。到了最后,他干脆把两只破鞋夹在了腋下,然后光着脚快跑了。

  官府有人上门,对于他们这些农户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。本就因为旱情而不安的蔡水头,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更是有些魂不守舍,不知这次官府上门究竟是催欠租还是要给他派役,这可真是没法活下去了…

  待到蔡水头跑回家门口,没听到门内传出家人的哭声和官差的呵斥声,这才算是安下了心来。

  他一把拨开围在自家门口看热闹的邻居们,口中不住的说道:“各位乡亲让让,让俺回家看看,究竟出了什么事。”

  边上一直探头往门内看的李大娘听到他的声音后,立刻忙不迭的说道:“是好事,是好事,你家蔡勇从了军,官府送他回来,还带了几袋粮食来呢…”

  “嗯?”蔡水头心里顿时一惊,蔡勇是他的大儿子,今年十八岁。如果不是因为这场该死的大旱,今年他就要预备给他娶亲了。这可是他顶门立户的长子,怎么能去从军呢?

  然而李大娘说的并不错,当他挤进自己的小院子时,正看到胸前挂着一朵大红绸缎制成的花朵的儿子,正在同老娘、弟妹告别。

  看到父亲回来,蔡勇也只是咧着嘴笑了笑说道:“阿爹,我报名参军去了,事情已经和娘、大弟交代过了。

  接下来,我们还要趁着天黑前赶到县上去,这就不跟你多说了。等我到了军中,到时候再托人寄信回来…”

  蔡水头眼睁睁的看着两名官差就这么带着儿子离开了,他楞在那里一句话都没说出来。直到吃晚饭时,看到妻子端出来的玉米面窝头和稀粥,他才开口问道:“家里哪来的玉米面?”

  妻子看了他一眼,轻声的说道:“是阿勇带回来的,朝廷对新投军的人发一石半麦面或三石玉米面,还有5元钱的安家费…”

  蔡水头默默的取过了窝头,对于他的这种态度,妻子还是很不满的。投军去的大儿子天知道还回不回得来,可是丈夫却连一句道别的话都没和儿子说,这让她觉得丈夫过于绝情了。

  可是当她半夜醒来时,却听到了一旁被窝里低声的抽泣声,她默默的合上了眼睛,并没有去打扰哭泣的丈夫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gie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gie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